400-669-0811 联系客服 查看地图 中文/English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3新闻中心 > 行业新闻

“世界厕所日” 探寻上海公厕变迁史

    公共厕所,是人人都离不开,却又很少愿意主动谈及的话题。从传统观念来看,厕所“不登大雅之堂”,但这种“吃喝拉撒”的文化客观上也是一座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记者探寻上海独具特色的公厕,尝试从不同时代、风格的它们身上,找寻上海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发展脉络,进而感受上海城市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进步。
  上海的公厕史,根据现有文献记载,可追溯到清同治三年(1864年),当时的南京路旁建造了上海市区的第一座公有公共厕所,现址在黄浦区的盆汤弄一带。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,150多年前的这座公厕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。记者从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获悉,截至目前,上海已发现的能见到“庐山真面目”的最老公厕在海宁路514弄内,建成至今至少70年。
  在四川北路和海宁路交界处的一处工地旁,记者找到了这座公厕。家住同昌里的鲍大爷今年80多岁,他回忆说,这座公厕在解放前建造,小时候一直上这
座厕所,整体结构似乎没有变化,只是内部水泥地换成了瓷砖,两条便池上加装了挡板。

11.jpg

  海宁路公厕  

  鲍大爷的记忆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,在1947年出版的《上海市行号路图录》上,可于海宁路北面的一条巷内找到一座编号为“98”的厕所,它就是存在至今的海宁路公厕。从1947年算起,这座公厕已有70岁。
  市民李冬青在1947年出版的《上海市行号路图录》的第二十七图上找到了海宁路514弄公厕,这份地图是迄今为止第一份确切标明该公厕位置的地图。

12.jpg

  在上海市档案馆,研究人员找到一份《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建造公共厕所事往来函》,其中在1942年8月25日至1943年1月29日,有多封关于在海宁路建造公共厕所的函。虽然无法确定函中提到要建的公厕就是现存这座,但如果真是它,那么海宁路公厕还可以大几岁。

13.jpg

  有关海宁路建设公厕的历史资料

  甚至有专家指出,上世纪20年代以后,“冲水式”公厕才开始大规模出现,海宁路公厕就是“冲水式”,不排除它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建成的可能,要真是这样,海宁路公厕可就是八九十岁了!
  进入海宁路公厕,不得不为其“老当益壮”感慨,它至今还在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。虹远环境保洁公司的许师傅表示,他当班的8小时内,如厕的居民平均不会少于200人次。

14.jpg

  沧桑的电表箱  

  更奇特的是,这座老公厕并不臭。“这得益于通风排气设计,值得业内学习。”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姚刚指出,该公厕高耸的尖顶和设置在顶层两端的木制百叶窗,可以借助自然的空气流通,把臭气拔到顶层,并排放到厕所外。其独特的“无异味”设计被借鉴到了多伦路25号等处公厕的改建中,而同样历史悠久的东长治路690弄公厕(1920年建成,后历经多次改造)的基本结构也与其一致,说明这是一个当时“流行”的公厕设计方案。

16.jpg

  顶部的木头横梁、椽子、百叶窗,起到了良好的“拔风”作用 

17.jpg

  多伦路公厕,借鉴了海宁路公厕的设计

18.jpg

  东长治路690弄公厕

  上海市公厕协会向记者提供了一份2015年的专家论证意见,该意见认为,海宁路公厕体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公共卫生建筑的特征,历经近七十载使用,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服务作用,是研究厕所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,建议进一步对该厕所进行研究和价值评估。

  在宝山区月浦镇的北安路上,有一间“不用电”的公厕。经过改造的它,自从2016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,再也没有交过电费。
  秘诀在于公厕屋顶的30多块太阳能发电板,公厕管理员李珍说,改造前的北安路公厕,平均每个月电费在七八百元,现在运行了10个多月,电费账单上的数字始终为“0”。很多时候,公厕产生的电自己用都用不掉,还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充电等便民服务。
  除了屋顶,北安路公厕在地下还有一个秘密——蓄水池,如厕者洗过手的水流入蓄水池存放,需要的时候就用来冲洗厕所。凭借这个循环利用系统,该公厕每天可以节约一半的用水。
  北安路公厕的设计本身,也能够体现环保理念。记者注意到,该公厕入口处的隔板、顶部的天花板,都将旧扫把杆作为填充物,避免使用新的木材,而这些扫把杆都取自当地环卫师傅扫街用坏的扫把,经高温压制而成,可谓物尽其用,而且作为装饰,有种质朴的美感。
  在北安路公厕男女厕间当中,还有一片竹林,竹林上方的屋顶采用钢化玻璃制作,一来可以为竹林提供正常的日照,二来也能提高整个公厕的采光度,减少了白天开灯的耗电量。

19.jpg

  北安路公厕,上图为太阳能屋顶,下图为物尽其用的入口处 

  看着电子屏幕上的厕间从“有人”跳转为“无人”状态,一位老者从公共等候区的椅子上起身,从容走向无人的那个厕间,避免了站在厕间门外等候的尴尬。如此科技感的场景,发生在宝山区友谊路上的影剧院公厕。
  在影剧院公厕入口处的公共等候区,抬起头,可以看到设置在屋顶横梁上的电子屏幕,实时显示着3个男厕间、5个女厕间、3个通用厕间以及1个第三卫生间的使用状态。在电子屏幕的右下角,显示有该公厕的温度、湿度、用水量、用电量、累计使用人数和单日使用人数等6项数据。
  厕间的使用状态怎样获知?宝谊环卫服务公司业务科科长庄建刚表示,只要使用者在内部锁上厕间的门,智能系统就能感应到,并将“有人”的状态实时传输到电子屏幕上。同时,智能系统还开始计算使用者的如厕时间,如果超过18分钟,将自动报警给公厕管理员,提醒其前往厕间查看,以免使用者发生意外而长时间无人发现。
  晚上6点后,影剧院公厕内部将暂停开放,仅开放面朝街面的两个通用厕间。这两个厕间门外不远处设有探头,有专人值守,如果
监控显示使用者进入公厕后长时间未出来,也将派人到现场查看。
  影剧院公厕内部,自上而下分别为:电子显示屏、可记录使用状态的厕间、可遥控的天窗。
  将来,智能公厕还能为上海更合理地配置公厕提供“大数据”。根据上海今年发布的新版《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》,上海公厕男女厕位比至少要保证1:1;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、负荷大的公厕,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:2.5,这样的比例,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,也进行了科学调研,但实际效果还有待检验。分析影剧院公厕等智能公厕采集的数据,未来上海公厕男女厕位比等标准的设置有望更加科学。
  蓝天、白云、开满鲜花的草地和盛放的樱花树,很难想象,四面绘制着美景的这幢建筑竟然是一座公厕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公厕的门前布置有两个水池,金鱼在水里嬉戏,水池边的花坛里种上了月季花,一旁还设有供游人休憩的凉亭。
  “白天有老人在亭子里聊天,晚上会有父母带着孩子来看有夜光灯的喷泉和瀑布,听说来年开春还可能种上一棵樱花树!”公厕管理员陈丽娟已经在这座公厕做了10年,她高兴地表示,今年春节后,公厕改造得焕然一新,自己清洁公厕之余,还可以养花、喂鱼,每天都心情愉悦。
  这样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公厕,位于普陀区的富水路。而类似富水路公厕这样的艺术公厕,在普陀区内还有10座,根据各自的周边环境、设施设备等情况,设计了不同的主题风格。比如,曹杨六村公厕的秋色主题、甘泉一村公厕的薰衣草主题、子洲路公厕的夏季地中海主题等,让路过的上海市民大呼新奇。

20.jpg

樱花主题的富水路公厕 

  为公厕设计艺术主题,这样的灵感其实来自对垃圾压缩站的美化。普陀区绿化市容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几年前,区里参考一些市民的建议,对一座垃圾压缩站的外墙和卷帘门进行彩绘,受到各方好评。于是,普陀区绿化市容部门又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对四座垃圾压缩站进行了“艺术再造”。富水路公厕旁的垃圾压缩站就绘制了和公厕一样的樱花主题,远远望去,连成了一片春色。
  附:上海公厕老照片

21.jpg

 上世纪30年代,上海闸北地区的公共厕所  来源:《上海环境卫生志》(1996年12月第一版)

22.jpg

 上世纪50年代,上海大洋桥地区的公厕  来源:《上海环境卫生志》(1996年12月第一版)

23.jpg

  上世纪80年代,淮海路嵩山路两层结构的定型公厕外部

24.jpg

  上世纪80年代,淮海中路嵩山路定型公厕的内部

25.jpg

 上世纪90年代,广东路外滩公厕盥洗台,配备了烘手器、皂液器等设备。1984年到1992年,是上海市区公厕建设史上投资最多、建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。

News center

新闻中心